热门关注
三阴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冲穴 迎香穴 肾俞穴 血海穴 关元穴 风池穴 中脘穴 阴陵泉穴 肩井穴
人体穴位网
  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人体穴位图 > 经络穴位

中医经络治疗疏解、控制情志病

时间:2016-05-04 11:28:48   来源:人体穴位网  作者:www.xuewei360.com

中医经络治疗疏解、控制情志病

人之七情(喜怒忧思悲恐惊)本是正常的情志变化。七情在正常范围内是“神明”对社会自然环境中各种刺激的自然反应。是保护人体“神明”功能的重要途径。因此,人应当喜则喜,当怒则怒,当忧则忧,当思则思,当悲则悲,当恐则恐,使神明维持在正常水平之中。过度的情志刺激(未加控制)或抑制(过度控制)都会伤及神明进而伤害相关脏腑。

如:

喜(笑)——适则心缓而宁静,过则心散而神伤;

怒(恼)——适则肝利而疏,过则肝郁而结,或肝气上逆;

忧(思)——适则脾运畅而养五脏,过则脾滞而结;

悲(哭)——适则肺气畅达,气机通,过则肺气伤,气息不足,少气无力;

恐(惊)——适则肾气聚集、警惕、机敏,过则肾气散,神乱,惊恐不宁。

《素问·灵兰秘典》曰:“主不明则十二官危”,说明七情之害,不仅是情志病发生的原因,也是诸脏腑病(包括现代疾病如免疫力低下、过敏、血液病、肝胆病、心脑病、肿瘤等)产生的重要原因。

通过调控、疏解相关经络,可以有效改善缓解情志病症。

如:通过调整经络,可以治疗情志过度的喜则气缓(临床表现为懒言、少动、无力等);

怒则气上(临床表现为头痛、头昏、暴躁等);

忧(思)则气结(临床表现为抑郁、孤独等);

悲则气消(临床表现为气短、少气、溲频等);

恐则气下(临床表现为二便失控、心神不宁等);

惊则气乱(临床表现为心中不安、躁动烦乱)。

临床上,根据所伤脏腑和经脉分别选取相关背俞穴、腹部募穴及合、原等腧穴治之。

情志病的治疗为临床针灸治疗的研究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,今后应该以此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,发挥针灸应有的治疗功效。

调整经络可化解五志之偏

五脏藏五志,五志不畅,郁而化火,为湿为痰,为饮为毒。调整经络可化解清除五志之偏,治疗由此引发的多种顽症怪病。

五志分为神、魂、魄、意、志,五者之中心神为首,为君主之官,此五者与七情密切相关,包含人的心理状态、潜意识、性格,分别与五脏相通、相连、相生、相克。五志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如下:

神——心之所藏,神之所居。可识事物、析利害、辨真伪、调气血,伤则神识不明;

魂——肝之所藏,辨正邪,清邪毒,调血脉,伤则暴怒不安。

魄——肺之所藏,气之所宗,调气机,和气血,调一身之气,伤则不耐久,失恒持。

意——脾之所藏,积知识,守记忆,伤则意散茫然;

志——肾之所藏,作强之官,掌应变,激发力,抗暴力,伤则不明不用。五志伤则郁、火、痰湿、水毒皆可内生外客,百病皆至。

七情和五志是造成现代许多多发病的重要原因,其中五志比七情对人体的伤害更深更重。五志异常,多与人的遗传、性格、生活环境有关,诸多精神病、情志病以及诸多脏腑病、代谢病及各种不明原因疾病如:微量元素缺少(过多)、脂肪代谢障碍、内分泌紊乱、血液病、神经元病、过敏性疾病、免疫功能低下(缺失)、癌症、白发、脱发,除了先天性(遗传)外,大多属于情志所致,与五志伤害关系密切。

对此,根据临床症候和经络诊察,可分别选择相关经络、腧穴治疗,对缓解疾病症候有一定的效果,是今后针灸学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。

查看评论

评论:中医经络治疗疏解、控制情志病

首页 | 高级搜索 | 联系我们 | 信息反馈 | 网站地图 | 返回顶部 | RSS订阅

Copyright © 2012 - www.xuewei360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
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