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打印纸张:字号选择:超大 带图打印打印此页面 返回原文

什么是妈妈手?得了妈妈手该如何进行治疗? 打印页面

人体穴位网 www.xuewei360.com    2015-05-25 16:10:03  

 警惕“妈妈手

  为了哺乳而长期使用大拇指支撑宝宝头部而患“妈妈手”(腱鞘炎或肌腱炎)的辛苦妈咪们,学会保护一下自己的腕部吧。

妈妈手该如何进行治疗

  为了哺乳而长期使用大拇指支撑宝宝头部,而得到“妈妈手”的辛苦妈咪们,本篇特别 集复健医师和针灸医师的观点,说明妈妈手如何治疗和复健,让妈咪能以正确又健康的方式重拾生活品质!

  什么是妈妈手?

  妈妈手是腱鞘炎的一种,又称为狭窄性腱鞘炎。通常发作在手腕的腕隧道,腕伸肌及大拇指的外展拇指处。人体在手腕的拇指倒上有两条肌腱,包括外展母长肌与伸拇短肌,这两条肌腱绕过拇指后突起处,通过一条狭窄的革建鞘隧道内。一再重复使用手腕,就会造成两条肌腱与腱鞘摩擦,严重时就会产生手腕肌腱发炎的情况。

  妈妈手的症状包括手腕侧上方疼痛,有时这种疼痛还可能辐射到近端的前臂或者大拇指;通常患者描述这种疼痛有时是相当剧烈的,特别是在大拇指做主动或是有阻力的伸直与伸展动作。如果已经形成腱鞘炎,会有局部的疼痛与肿胀。

  谁会得到妈妈手?由于产后哺乳期的妈妈,常因为宝宝的头不好控制,用手来支撑婴儿的头,长期使用的结果,造成手腕肌腱发炎,手腕附近疼痛肿胀,而有“妈妈手”的由来。

  然而不只妈妈会得到“妈妈手”,工作中常大力使用拇指,长期间过度使用的人很容易造成这样的问题。流行病学显示“妈妈手”发生的年龄约在三十到五十风,其中女性发生率更高达男性十倍;此外,“妈妈手”也经常发生在需要用到大拇指力量的工作者身上,最常见的除了妈妈抱婴儿,还有美发师、老师、搬运工人、打字员、会计师、银行行员、收银员、投掷运动者、长期使用电脑的人士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等。

妈妈手

  妈妈手如何治疗?

  复健医师怎么说……

  林瀛洲表示,治疗妈妈手的过程,最受伤的速度和愈合速度在竞赛,身体有自行修复的能力,如果修复能力可以追上伤害的速度,伤痛就好了。治疗方式有下列四种:

  1、 尽量减少再伤害的机会

  治疗妈妈手的第一个重点就是要尽量减少再伤害的机会。又可分成消极和积极两种方式。

  消极 改变使用方法:

  对于不可能完全不再使用大拇指的病人,可用一些代替的方式使用大拇指。例如:妈妈抱小孩可以换成五只指头平均用力,不要只依赖大拇指的力量;常用订书机的工作者可换手使用;须常用手数钞票的人可换成点钞机替代。

  消极 固定拇指避免使用:

  通常医师会使用拇指护套将大拇指固定起来1~2周,加以保护、避免使用大拇指,如此可减缓伤害的速度,提高愈合的速度。

  2、 冰敷

  冰敷患部15~20分钟,每天3~4次,连续一周。林瀛洲表示,通常会先以上两种治疗方式进行一周,如果效果明显改善就继续使用直到复原为止。


向“妈妈手”说bye bye!

  常常听到妈妈说自己有「妈妈手」,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词,虽然人人听过,但是到底什么是妈妈手?难道只有妈妈才会有吗?有妈妈手的人,又要如何避免呢?

  很多人以为妈妈手和计算机手、网球肘都是一样的毛病,事实上却不然。

  所谓「妈妈手」,是累积性伤害病变(Cumulative Trauma Disorders)的其中一种,又叫做手腕腱鞘炎或「狭窄性肌腱滑膜炎」,和俗称的「计算机手」,也就是腕隧道症候群并不相同。

  PART1 成因篇

  4项成因造成妈妈手

  1.施力过大(FORCE)

  2.重复动作太多(REPETITION)

  3.不当姿势(POSTURE)

  4.休息太少(NO REST)

  国泰综合医院复健科职能治疗组长叶兰荪表示,这四个因素是造成妈妈手的重要关键,一定要这四个原因加在一起,才会出现妈妈手,如果只有单一一个原因,身体是会自动修复的。至于不当姿势是否就会产生妈妈手?叶兰荪认为,偶尔才做一次这样的动作,其实并不会有影响,因为手既然可以做出这样的动作,代表这是它本来就可以做到的,只是如果过度使用、施力过大,又重复太多次,使身体无法自行修复时,妈妈手的问题就会出现。

  不当姿势因人而异

  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结构不同,所以同样的动作,可能A妈妈做了没事,但是B妈妈做了就不舒服,所以并不是某个动作做了,就一定会变成妈妈手。叶兰荪表示,必须视每个人的差异性,才能决定这个姿势是不是会造成妈+6妈手。因此妈妈们若想要知道这个不当姿势,是不是会让自己有成为妈妈手的可能性,必须自我比较,如果发现做了这个动作会不舒服,就要减少做这个动作的量,若是无法减少此动作量时,就要靠调整外在环境,来帮助降低得到妈妈手的机会。

  PART2 改善篇

  罹患时「副木」是好帮手

  妈妈手最主要的症状,就是大拇指容易使不上力气,叶兰荪建议妈妈们可以利用副木,达到复健的功能。副木的目的在于帮助大拇指及手腕,学习适当的用力方式,以防拿重物时,突然没力造成的危险。同时副木可以固定大拇指,当手需要活动时,减轻施力,让大拇指获得休息。

  【职能师贴心话】

  除了穿戴副木,还会视情况安排2~4次的关节保护课程,先示范正确姿势,再请患者做动作,职能治疗师会观察患者的动作,找出不恰当的地方,告知正确的施力方式和动作,并做情境仿真测试,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。因为只要一个小环节不对,就可能再次罹患妈妈手,所以都会特别小心指导患者!不过,这部分健保未必给付,有些疗程患者需自费参加。

  选择副木小心为妙

  在选择副木时,最好由职能治疗专业人员量身制作为佳,不要自行到药局购买。叶兰荪表示,坊间此类的辅助用具大都不适合,而且有些黑心的商店还会哄抬价格,随便一买就要好几千块,而且没有办法依照个人的手型大小制作,无法跟手密合,反而一点用都没有。而制作副木健保是有给付的,不需要另外花大钱,所以到医院是最便宜又有保障的做法喔!

  【职能师贴心话】

  一开始最好整天都戴着副木,再拿下来感受一下大拇指及手腕的活动力,试试看哪些动作做了会疼痛,就要特别修正动作,以避免不当的用力。通常早期发现的话,大约戴2~3个礼拜,就能慢慢脱离使用,但是妈妈手并不是戴副木、吃药就会好,这些只能减轻症状,还是必须依靠妈妈自己注意姿势才行喔!

  测试妈妈手的方式:将大拇指朝手掌方向90度下压,再将其余四指包住大拇指,并将整只手水平地往小指方向弯曲。因为是反方向,所以肌腱会被整个拉扯开来,如果手腕挠侧会酸痛就表示有问题。真正严重的患者只要轻轻一碰,就会痛得不得了

  PART3 实用篇

  抱宝宝必须用对方法

  妈妈手的患者以妈妈居多,所以抱宝宝通常是妈妈手的致命伤。

  怎么抱才好?

  1.先将五指打开,接触宝宝的身体部位。

  2.当需要施力将宝宝抱起时,多用无名指和小指侧施力将宝宝提起。(因为手指的功能不同,一般来说,前三指灵活度较佳,后面两指则是稳定性比较好,可以帮助施力。)

  3.最好可以使用两手抱宝宝,或是利用肩膀的力量,将上臂夹紧再抱起宝宝。

  【职能师贴心话】

  对于个子娇小的妈妈而言,婴儿床的高度是需注意的重点。因为婴儿床护栏通常较高,妈妈要侧弯俯身从床里抱起宝宝时,肩膀需要耸起,手需要压低,手腕就容易呈现不当的角度,且大拇指要特别用力,就容易产生妈妈手的问题。

 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,只要将婴儿床床面至护栏的高度,调整成适合妈妈操作,或是每次先降低护栏高度再抱就可以了,提醒妈妈们,尽量让环境配合自己,而不是用不适当的姿势适应环境喔!

  从日常生活中甩掉「妈妈手」

  1. 食:拿锅铲时,避免手臂上抬和手腕向下弯的姿势。宜改持笔姿势且上臂夹紧身体。

  2. 衣:穿著前扣式内衣,多使用粘扣带代替拉炼、钮扣。

  3. 住:双手拿扫把扫地。

  4. 行:选择适当的鞋子。

  5. 育:挤奶姿势要正确。

  6. 乐:出门时包包要背好。

  3 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

  如果以上两种方式都没有明显效果,医师就会给予非类固醇类的消炎止痛药,约服用1~2周,如果时间允许的病人,可合并物理治疗或以物理治疗代替药物治疗,治疗的频率就因人可安排的时间而异。

  物理治疗的方式有两种,一是在肌腱炎部位用超音波治疗,目的是治疗肌腱发炎;二是使用经皮电刺激,目的是放松肌肉。然后1~2周定期回诊看病情是否有改善。

  4 类固醇局部注射

  上述方式如果都未见效,医师会考虑使用类固醇局部注射。这种方式效果非常好,注射1~2次病症即可完全改善,因为它是很强的消炎药,90%以上的病人都可治愈。唯一的考量是打针为侵入性治疗,也需考虑是否会有药物过敏的状况。

  一般人对类固醇会有疑虑,林瀛洲说明,其实类固醇是很好的药,只是要在适当的时候打。而每一种药物都会有副作用,施打类固醇局部注射的副作用为打久了会让肌腱韧带变得越来越脆,将更容易受伤。但如果是局部注射一次,并不会有影响,比较常见的副作用是皮肤去色素化,但会慢慢恢复正常。

  Acupuncture

  针灸医师的观点……

  薛宏昇表示,妈妈手属劳损性疾病,发病初期一般以制动、休息为主,局部配合热敷、我敷膏药、物理治疗均可缓解症状或治愈疾病。对于病程较长,影响功能活动者,是针灸的适应症。治疗方式以针刺、灸疗、穴敷为主。针刺方式搭配不同的疗法又可分成针刺、针刺和电疗、针刺加杀粒、针刺加隔姜灸等四种。

  1 针刺

  中医学将妈妈手列入“伤筋”和“痹证”的范畴。《内经》有提到“气伤则痛,形伤则肿”故本病的病机就是局部的气滞血瘀。当穴位的组合和针灸并用时,以补泻并施的方法,能达到通经理气、活血化瘀、蠲痹止痛的效果。

  2 针刺加电疗

  狭窄性腱鞘炎要刺入到鞘管内,再配合近端循经取穴,取其“经脉所过,主治所及”之意,以电直通经活络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、消除炎症水肿,从而改善症状。

  3 针刺加艾粒

  中医学认为妈妈手多因外伤、功损或姿势不当,引起局部皮肉筋脉受损,以致经络不通,经气运行受阻,瘀血壅滞局部而成,属经筋病。根据在“在筋守筋”的原则,针灸治疗以局部取穴为主,以疏通经络、散除局部的气血雍滞,使通则不痛。

  《医学入门》中提到“凡病乐之不及,针之不到,必须灸之”所以再配合艾灸,酌加配穴,以达增强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之功效,从而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。现代医学认为,通过灸的热效应扩张血管、血流加速、代谢旺盛、局部组织营养得以改善。

  4 针刺加隔姜灸

  由于妈妈手的症状,疼痛、肿胀、压痛等常于劳累或寒冷刺激疼痛加剧,中医学认为劳伤气血,常导致风、寒、湿邪乘虚侵入,使筋脉不和而产生疼痛,久之阳气不振,故遇寒冷刺激疼痛加重。

  因此,施治原则以温养筋脉通络为主。隔姜灸即是这个原理,取姜与灸二者相助,温养筋脉、振奋阳气;针刺可通络止痛。姜、灸、针共同完成调和筋脉气血之功,促进其功能恢复。

  妈妈手的复健和预防

  林瀛洲强调帮助受过伤的病人复健,预防再发生,也是治疗的一部分,病人能够不再复发才算是完整的治疗,因为如果不断复发,肌腱会越来越容易发炎难以复原。

  所以除了注意发生的原因,用其他方式替代避免肌肉使用过度之外,增加可负荷的能力也一种重要。因为同样都用到大拇指,会不会造成“妈妈手”,跟怎么使用它以及个人能力有很大的关连,如果能够强化拇指的肌力和肌耐力,就能够负荷更大的使用量,不轻易受损。以下在家轻松做复健,预言妈妈手再找上门!

  妈妈手问题Q&A

  Q为什么有时候治疗和复健的过程中会越来越痛?

  A如果正在治疗妈妈物,因为症状比较减缓了,因此继续不断的使用,或使用得更频繁,破坏速度更快,那就会越来越痛;妈妈手的症状未痊愈前,也不适合作肌力训练,必须等疼痛状况约好转七八成再开始肌力训练。练肌力必须要找一个力量是可以负荷的,做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加强力量练习。如果不是这样,复健就是有可能因无法负荷而越做越痛,造成二度伤害。

  Q止痛药不吃可吗?常吃有何副作用?

  A通常医师开的消炎止痛药和非类醇消炎止痛药,同时也有消炎和止痛的作用,但治疗目的为“消炎”,也不会长期使用。如果止痛药的作用只有止痛的效果,如坊间卖的一些止痛药,就不建议长期吃。这些止痛药并没有治疗的效果,只是把症状压下来,但是伤仍旧没好。而且妈妈手不需要常吃止痛药,会一直疼痛是因为没有对症治疗,问题没有解决,不断定吃止痛药是没有效用的,要把问题找出来。

  DIY在家轻松做复健

  1拇指力量训练

  每一种方式可撑住3~5秒,然后放松,每次练习20遍,再重复2~3次,也就是每天练习约40~60遍,初期可以个人能接受的情况调整。

  橡皮筋撑开五指动作

  拇指往上拉开橡皮筋做乌龟翘的动作

  拇指往外拉开橡皮筋做乌龟翘的动作

  2 加强手腕的力量

  视个人可负荷的次数练习,增强手腕肌肉力量。

  将手臂放在桌上,拇指朝上,手腕部分悬空做往上抬运动

  将手臂放在桌上,手臂朝上,手腕部分悬空做往上抬运动

  3 按摩肌肉

  以上两种必须等到疼痛修复七八成才能开始做,且必须视个人情况调整,按摩则在治疗或预防阶段皆可做,当肌肉使用过度感到疲劳时可加以按摩,因为肌肉紧绷会拉扯到肌腱,张力变大就会开始发炎,按摩可以让肌肉血液循不改善,舒缓紧绷,增加修复能力。

  Step1 大拇指用力,找到手臂上紧绷变硬的肌肉,此为激痛点。

  Step2大拇指放松,以横向按摩的方式左右按摩。
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xuewei360.com/jiankangyangsheng/jiankangnews/2015-05-25/15701.html
打印纸张:字号选择:超大 带图打印打印此页面 返回原文